聚焦核技术前沿 共筑辐射安全屏障
——第四届全国辐射环境与核技术研究应用学术交流会隆重召开
2025年9月1日,由中国辐射防护学会主办,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辐射环境与核技术研究应用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全国生态环境、核工业、医疗卫生、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千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安全发展、创新引领、服务民生”主题,共话我国辐射环境保护与核技术应用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本次大会是我国辐射防护与核技术领域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推动核能安全利用、辐射环境监测、放射医学、核技术在工农业及公共安全中的创新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健康中国战略。
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相关领导指出,随着我国核电建设提速、放射源广泛应用以及核医学快速发展,辐射环境安全监管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必须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原则,强化科技创新,完善监测体系,提升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理事长在主旨报告中强调:“核技术是‘国之重器’,其发展必须与安全保障同步推进。当前,我国在辐射剂量学、放射性废物处理、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已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监测技术落地应用。”
本届大会设主会场1个、专题分会场12个,涵盖“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管理”“放射医学与辐射生物学”“核技术在环保与农业中的应用”“核应急与公众沟通”“电磁辐射与公众健康”等热点议题。
会议期间,百余位专家学者作口头报告,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辐射环境异常识别系统”、清华大学提出的“新型高能粒子屏蔽材料”、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报告》等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核医学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药物研发、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成为大会焦点。多位临床专家分享了我国在放射性同位素国产化、靶向放射治疗等领域的突破进展,标志着我国核技术正加速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
作为一场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级学术会议,本届交流会吸引了多位国际专家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与。为确保中外学者之间的高效沟通,大会采用专业同声传译系统,实现中英双语实时互译。
百睿德(Bairuide) 作为本次会议同传设备的指定技术服务商,提供了全套数字红外同声传译解决方案,包括译员间、发射主机、辐射板及无线接收耳机,系统运行稳定、音质清晰、抗干扰能力强,有效保障了跨语言学术交流的顺畅进行。
百睿德负责人表示:“核技术关乎国家安全与人民健康,学术交流的精准性至关重要。我们以专业设备为科技对话护航,助力中国智慧走向世界。”
会议期间还发布了《中国辐射环境与核技术发展蓝皮书(2025)》,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并对“十四五”后期发展提出建议。
闭幕式上,主办方宣布第五届全国辐射环境与核技术研究应用学术交流会将于2027年在西安举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面对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变革,我国应持续加大核与辐射安全投入,推动跨部门协同创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当科学之光穿透未知,安全之盾守护发展之路。第四届全国辐射环境与核技术研究应用学术交流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使命的凝聚——在创新驱动的征程上,中国正以科技之力,筑牢核安全防线,迈向更加安全、绿色、健康的未来。
Copyright © 2002-2025北京百睿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31号合生国际 备案号:皖ICP备11014461号-3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