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旱区农业未来 共筑粮食安全屏障——2025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西安隆重召开
西安,2025年8月19日 —— 今日,备受瞩目的“2025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千年古都西安隆重开幕。本次会议以“气候变化下的旱区农业:韧性、创新与合作”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顶尖科学家、农业政策制定者、技术专家及产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直面挑战:水是核心,气候是变量
干旱半干旱区覆盖了全球超过40%的陆地面积,养育着世界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同时也是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高温、降水模式改变、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核心瓶颈。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在开幕式主旨报告中指出:“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畜牧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水资源禀赋不足。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从‘对抗自然’转向‘适应与利用’,发展以节水、高效、生态为核心特征的现代旱作农业体系。”
聚焦前沿:科技赋能旱区韧性
本次会议设立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抗旱作物育种与生物技术”、“智慧农业与数字技术应用”、“土壤健康与生态修复”、“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政策创新与区域合作”六大专题论坛。与会专家分享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智慧滴灌与精准农业: 以色列专家展示了其在超低流量滴灌、基于卫星遥感和物联网的农田水分智能监控系统方面的最新进展,可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节水效率高达40%以上。
基因编辑与抗旱品种: 中国科研团队介绍了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新型抗旱小麦和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在同等干旱条件下,产量比传统品种高出15%-20%。
土壤保水与生态工程: 来自非洲萨赫勒地区的代表分享了通过恢复本土植被、修建小型集水工程(如“扎伊坑”)成功逆转土地退化、提高农田生产力的“绿色长城”实践经验。
气候智慧型农业: 美国学者提出了整合短期天气预报与长期气候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帮助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事安排,降低气候风险。
深化合作:构建全球旱区农业命运共同体
会议强调,干旱半干旱区的挑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国一地之力难以应对。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至关重要。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IWMI)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网络”。该网络旨在促进跨国联合研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数据共享,推动创新成果在不同区域的落地应用。
“我们必须打破壁垒,”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代表在闭幕式上强调,“将发达国家的前沿科技与发展中国家的在地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共同为全球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从西安出发,迈向绿色丰收
为期三天的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与共识中落下帷幕。与会者共同发布了《西安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对旱区农业科研与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生态农业模式,并将气候变化适应纳入国家农业发展战略。
本次“2025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更是一次凝聚全球智慧、共谋未来发展的行动宣言。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从西安出发,全球旱区农业的绿色、韧性、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20250819WMJ
Copyright © 2002-2025北京百睿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31号合生国际 备案号:皖ICP备11014461号-34 网站地图